
大家好,我是猴世盛宴-風云,是一位自由投資人,平時我和太太相互分工,我主要負責倉位的調整以及研究新能源光伏、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消費電子面板等行業(以制造業為主),太太主要負責研究大消費、教育、航空業的上下游。
三年的投資工作當中,光伏是我研究比較深的,進入這個行業也相對來說比較早,帶給我的收益也是巨大的,今天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光伏行業的一些理解,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今天核心的投資邏輯是這樣的:
1.?晶硅材料的路線可以遵循“泛摩爾定律”,可以不斷的降成本,就會甩開其他能源十幾條街,這個主要說的是成本;
2.?光伏行業現在已經成功的斷奶了,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政策都無法阻止整個行業快速成長,每一次行業出現危機就導致階段性的需求下降,光伏行業深蹲之后都會飛得更高,這就是一個核心的投資邏輯;
3.?幾個重要環節的競爭格局目前都在改善,呈現一個強者恒強的現象。
在這里我要聲明一下,今天重在投資邏輯的分享,重在行業的分析,僅供大家參考,不構成任何個股的買賣建議,投資要自負盈虧。
今天主要講邏輯,股價其實我也判斷不好,因本人持有這一輪洗牌中最受益的龍頭廠商隆基和通威,所以在講解的過程當中有可能會帶有主觀因素,大家需要打折聽。
一、基本概念及現狀

發電原理是這樣的,光照到各種材料上,材料里面的電子就會釋放出來,產生光電效應。光伏的產業鏈比較復雜,上下游涉及的環節也很多,這里給大家提一下摩爾定律的問題,摩爾定律是半導體領域的規律,就是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或者價格下降一倍。

硅材料為主要材料的某些行業是遵循泛摩爾定律的,比如說我前幾天在濟南分享過的顯示面板,也是有泛摩爾定律,會不斷的降成本。光伏也是用的硅材料,光伏的技術跟顯示面板類似,都承接了不少半導體的技術,光伏領域可能是粗線條的技術應用,中國現階段做半導體有難度,但是做光伏應該是基本上沒有難度了。
我認為第一次光伏行業的跳躍點應該是冷氫化硅料,就是協鑫把硅料技術改變,使得硅料大幅度的降成本,降成本之后確立了晶硅為主導的技術路線。從那之后除了晶硅之外的各種薄膜路線就被淘汰了;第二次跳躍點就是以隆基為主導的單晶金剛線電池,這條技術路線讓成本再度大幅度的下降;第三次跳躍點有可能是異質結,現在還要走著看,因為可能是2-3年之后的事情,誰也說不準,從原理上是這個樣子,但是什么時候能大規模的鋪開,我們還得再走著看。
?
上圖為全球LOCE發展趨勢。我們看到紅柱子下降的最快,這個就是光伏的成本,全球的度電成本;下面的兩條虛線是煤電的成本,我理解一條是不加環保的,另一條是加了環保的成本;深紅色的線是風電,也是比較低的,基本可以低于煤電了,但是風電降成本的路徑目前看未來還是有限的,因為風機再大還是有一個材料的極限;目前看趨勢最好的是光伏,光伏已經有競爭優勢了。

上面這張圖也是類似的意思,黃色的兩條線代表光伏,不管是固定支架還是跟蹤支架的,它的成本下降都是比較快的,比海上風電要便宜得多,已經低于陸上風電的成本了。

上圖是全球光照資源的分布,每度電的發電成本,光伏主要取決于3個因素:
1.?一個因素是光照資源;
2.?一個因素是土地的成本(整個場地的租賃的成本,或者說購買的成本);
3.?再一個就是取決于光伏的系統成本(包括組件和支架逆變器這些東西的成本)。
光伏系統的成本不停地在下降,但是還要結合各個地區的光照資源,才能算出各個地區的發電成本,紅色的區域是比較好的,是超過2500小時的,基本上2200小時以上的才是紅色的區域。
大概來講紅色的區域基本上已經是平價了,赤道沿線、澳大利亞、美國加州、墨西哥,包括中國的西藏,南歐這些地方都是很好的;黃色區域其次,已經有大部分的黃色區域可以平價了;綠色區域是最后的,光熱資源比較差。
現在山東這邊基本上在1200-1300小時,咱們這邊現在也都平價了,山東是國內戶用光伏的大省,戶用就是每家自己屋頂上的那種分布式的光伏,山東、河南、河北三個省的戶用占到全國戶用7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個地方加上融資成本,就是你初裝可以不要錢,然后有融資方給你提供資金,山東基本上8年收回成本,因為光伏的使用壽命最少是25年,一般可以工作30年,所以剩下的十幾二十年用電全是免費的,就全是白賺的。山東這邊工商業基本上3-4年就收回成本了,工商業的電價比較貴,所以如果是耗能的大戶,自己用的話就比購買8毛到一塊的電要便宜很多。

上圖是2019年能源機構出的三方研報,大趨勢大家可以看一下,最下面黑色區域這個是煤,上面是天氣。煤是持續下降的,中間的虛線基本上是2019、2020年的狀態。煤的占比在持續收縮;天然氣會收縮到一定量,但是維持住;可以看石油的量收縮的最可憐;核電只要到期了也會逐漸的退出,一個是風險,再一個是它的成本是比較剛性的,還在漲;水電因為水資源和地勢差,所以是有限的,水電目前也到了一個位置,很難再往上增加;以后還持續增加的是光伏和風,黃色區域代表光伏,我認為將來應該比風的占比要大;風能受風資源的限制,裝好了的風電廠,占好了的資源,占一個少一個,而且風機需要一個比較大的場景,對周圍的環境是比較挑剔的,但光是普照大地的,剛才看了分布圖,基本上大部分區域都適合做光伏。
這張圖看完以后,首先明確一點,就是你不見得投資光伏,但是首先明確:石化能源和礦產企業盡量不要碰,煤炭、石油的企業就不要碰。尤其是石油,有可能長期就維持在40美元以下的位置,有可能25以上都會比較少見了。因為石油的彈性比較大,一旦影響5%的需求,石油的價格會下跌一半以上。包括能源的電力化,電力的清潔化的趨勢,包括咱們能想到的光加儲,再加上新能源汽車這樣的應用,石油一半的需求是汽車需要的,所以對石油的沖擊會比較大。

這個趨勢也是類似的,右圖可以看到:可再生能源占比會持續提升,目前占比還比較低;但未來比重會越來越大。

上圖是英國能源巨頭BP的預測,它對光伏的預測也是保守,光伏我認為應該也比風能要大。


上圖是三方機構對2019-2021年全球組件需求的預估。大概的趨勢我們可以看到,2017年的時候中國在全球的裝機量能占到一半,當時有政策補貼;2018年就下來比較多,未來基本上中國的需求是在20-30之間。各個國家的需求都會提起來,GW級的國家今年能到17個左右,越來越平均。這就有一個什么趨勢呢?首先是光伏不需要補貼了,再一個是任何一個單一國家的經濟體的單一政策都不足以影響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政策風險基本上是沒有了。
二、光伏企業市值天花板
這是我理解的光伏市值的天花板,類比可能不太恰當,大家就聽一下。一桶石油,可以變為燃料,比如說汽油,讓內燃機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功,假如加一桶油能跑500公里。一個光伏組件,它可以持續25年產生電力,每一個白天只要有太陽出來它就能發電,讓電動機在一定時間內做功。比如說光伏發電,充到特斯拉上也能跑五六百公里,所以說賣石油就是賣能量包,也就是跟賣光伏組件是一個邏輯,所以光伏未來龍頭的市值可以向誰看齊呢,向曾經的石油巨頭看齊。

咱們且不說看標準石油1921年拆分之前,洛克菲勒的產業占全球95%的市場份額,且不說跟他比,就是說跟現在的比,現在最大的只占13%市占率的沙特阿美,在19年底的它的市值是多少?2萬億美元。首先他的風光肯定也不在了,以后會收縮的。目前隆基是2000億人民幣,空間還是很大的,大家聽聽樂樂就行。

上圖是整個產業鏈上的龍頭公司。
1.最上游多晶硅料:多晶硅料目前已經讓中國的“五虎”把市場份額搶到70%,甚至更多了。
前兩天新疆事故之前,國外的兩個廠(韓國的OCI和德國瓦克)基本上都關停了,都產量很小,現在這兩天可能因為價格漲得比較多,又準備要開始。中國的通威、新疆大全、保利協鑫、新特能源、東方希望,我稱為“硅料五虎”,這是龍頭。
2.單晶硅片的市占率現在比較集中,主要廠家是隆基和中環,雙寡頭壟斷,目前階段性明年都有可能占到80%的市場份額。
給這兩家提供設備的是晶盛機電和連城數控。簡單說一下,晶盛機電的大客戶是中環,曾經也與隆基有過合作,但是他賣太貴,隆基就自己研發,然后扶持了連城數控,連城數控的董事長是李春安,也在隆基任職,他也是隆基的股東,是隆基大股東李振國的南大的同學。隆基的董事長鐘寶申,和李春安一同控了連城的母公司,所以連城過去是以給隆基提供單晶爐和切片設備為主的,當然核心的控制器是隆基自己來做,不從連城采購,連城給隆基賣的爐子可能稍微便宜一點,這比晶盛機電稍微差一點。連城目前是在新三板,新三板新選擇。
3.下一個環節是電池片,電池片的龍頭是通威和愛旭。這兩家是專業化做電池片的,通威又做硅料又做電池片,跨越了硅片的一步,通威認為自己在電池片方面技術主要是掌握在設備提供商的手里,就是邁為、捷佳偉創他們有比較專業的技術,他自己也有能耗,生產過程當中也有積累。通威是做魚飼料起家的,這家公司可以把成本控制得非常低,所以他認為他做電池片會非常好,要做硅片的話,他可能競爭不過隆基,所以一直沒有上。他集中有限的財力,這些民營企業,還是能把有限的財力擴產到最大化的,先能占到細分行業的龍頭,然后硅片以后做不做,現在也不知道,通威老板的野心也很大,目前就分了兩大類,有垂直一體化的,有專業化的,通威和愛旭基本上是專業化做電池片的。
然后垂直一體化的企業,包括隆基、晶科、晶澳,他們既有硅片也有電池片也有組件,晶科、晶澳過去都是組件產能最大,電池片小一點,硅片比電池片稍大,但是硅片不會超過組件的占比,隆基現在產能基本的布局,硅片假設是2倍的產能,電池片組件快接近一倍的產能,這樣的配比,它的硅片產能更大,隆基是以硅片是核心業務的。目前看隆基的配比我認為是最科學的,最好的,所以市場也比較認可他的布局,給的市值也比較大。
4.組件剛才說了晶科、晶澳,還有專業做組件的天合,然后給組件提供輔材的,有比如說膠膜,膠膜是在哪里用呢?膠膜分了兩類,EVA膜和PVB膜,它在電池片的上下兩層會貼上兩層膠膜,然后貼完膠膜以后再蓋上兩層玻璃,正面一般都是蓋玻璃,背面有可能蓋玻璃,也有可能蓋有機的一個背板,這是兩種技術路線。
過去衍生出另外一種輔料玻璃,光伏玻璃是一種特殊的玻璃,是用壓延的工藝來做出來的,正面會鍍上膜,它的透光性和韌性比較好?,F在鋼化了之后輕易的砸不碎,是能夠有效保護電池片的輔料。玻璃也是硅材料做的,它的穩定性特別的好,一般的玻璃制品不容易腐蝕,所以就適合保護電池片。
背面的路線現在有兩種,主要是玻璃,原來單面發電,正面是玻璃,背面就是一般的背板,是以中來股份為主,賽伍也做,但是單面發電這個技術路線只有用一面,如果雙面發電,發電量會增加比較多,普遍能增加7-10個百分點的發電量,所以這就降低了很多成本,額外的發電會降低很多投資的成本。
雙面發電這種技術路線在今年上半年開始大幅度的滲透,正面反面都是玻璃,還有延伸出一種很小眾的路線叫透明背板,是因為過去單面玻璃的正面是3.2毫米,背面最低做到2.8、2.5毫米,但是再薄不了了,它重量太重。目前這個問題解決了,信義、福萊特能把正面和背面的玻璃都做到2.0mm。過去的成本還高,過去的鋼化設備是純進口的。我前兩天去福萊特調研,據說福萊特的鋼化設備自己可以做,是用半鋼化,技術沒有全鋼那么好,但是半鋼化經過驗證,強度也足夠了。所以說現在這種技術路線的滲透率開始提升,帶動了玻璃的需求,這也就是近兩年玻璃公司業績非常好的因素之一。就是從一個正面只用一個3.2,到正反都用2.0,還是有30%、40%左右用量的提升。透明背板技術路線現在被玻璃沖擊的,基本上市場上已經銷聲匿跡了,大家可以不用關注透明背板的技術路線了。
5.再往下游是光伏電站,正泰來做電站,還有很多企業,民企現在自持電站不劃算,逐漸以國企為主,是一個穩定的收益吧。初期占用資金比較多,然后融資成本更低的這些公司能勝出,適合國企這種商業模式,收益很穩定,非常適合國企來做,沒有任何風險。
然后逆變器的廠家有陽光電源、錦浪科技,陽光電源和華為過去是在集中式電站的逆變器領域做的最好,華為超過了陽光電源,做到老大。近期因為華為在美國的業務收縮,陽光電源又做到了第一名。錦浪、固德威、古瑞瓦特這三家主要是做分布式的逆變器。集中式比較挑場地,需要很大的一個場地才能做集中式電站,適合集中式電站又在城市邊緣,這種地方會越來越少。再往后分布式會越來越多,場景會特別多,未來10年可能從現在30%、50%的占比提到以后80%、90%都是分布式,錦浪一季度又特別好,所以給大家給錦浪預期又打得很滿,它現在估值很高。這段時間又有科威特的投資資金在投他,目前階段性的表現也不錯,再往后可能也會有一些透支。
儲能目前還沒有一家很明確的龍頭,都在做,因為儲能這塊業務占比在鋰電業務里面只占一個很小的比重。
再一個儲能現在技術路線有很多種,有水勢能,就是抽水蓄能,這個也跟抽水電站一樣,和水力發電的原理是一樣,很成熟,但是需要地勢差,需要水源,有條件限制;然后有化學儲能,反液流電池這些,比較穩定,不容易爆炸;還有磷酸鐵鋰的路線,包括寧德,包括比亞迪這塊做的都不錯。陽光電源目前是儲能出貨量最多,但是未來我覺得它的技術積累應該不會比寧德和比亞迪的技術積累要深厚。
6.?光伏電站就是面向終端用戶了,或者通過賣給電網,電網收了以后輸送到用戶的家里,這是整個產業鏈的情況?。

上圖是各個環節CR5的占比,從18年到19年都有提升,今年到目前的狀態也會有提升。硅料現在是在提升,因為硅料從去年年底到6月底,價格一直在底部徘徊,只有兩家盈利,就是通威和大全成本比較低,而且他們技術比較領先,現在單晶料的占比都比較高,然后N型料也都能做,就這兩家技術領先,然后成本也低。
硅片的占比目前兩家就占到了70%、80%的樣子。電池片前5家還是相對來說比較分散的,30%、40%的一個占比,但是電池片可能有一個預期差在里面,就是剛才說過有一個尺寸之爭,只要上大尺寸,就是超過166的硅片,182或者是210的尺寸都要新上電池片的設備,新上電池片設備對于小廠來說比較困難,他們從去年6月份開始電池片降價以后,就在盈虧平衡線上,甚至是虧現金流了。電池片從去年6月到今年6月一直是虧損的一個狀態,只有通威和愛旭兩家還有微利,其他家的日子過得非常的苦,他們一年都沒有盈利了,讓他們再做新的設備,他們很難有太多的現金流,等他們擴出來有可能這一塊又不賺錢了,他們也不敢大幅度的擴,放杠桿放的太大。
然后組件環節也有點類似,過去組件環節日子也很苦,毛利率是整個細分環節當中最低的,逐漸找到一條路做了垂直一體化,他們硅片的非硅成本不如隆基那么低,但是差距也逐漸在縮小。但是把整個上游的利潤吃掉以后,組件廠家的毛利變得越來越好。
三、細分行業特點及競爭格局變化趨勢
下面我開始一個一個細分環節分析,從上游的硅料開始說。


硅料的工藝現在比較穩定,大幅度的進步可能性沒有,中國是用一個相對簡單的技術,實現了快速降成本,就是冷氫化的工藝。
目前看上面這張圖也是類似的,最便宜的、成本最低的就是通威的永祥;其次是大全,在美股上市,可能也準備回國了,在美股給的估值太低了,沒有融資的空間;然后是新特、東方希望、協鑫。東方希望的單晶料占比在五虎里面現在比較低,處于70%的水平,五虎里面比較領先的基本上都在90%多。
單晶料和多晶料、菜花料的差價現在打的非常大,因為多晶的路線不需要菜花料了,菜花料40多元可能都沒有人要,單晶還能賣到60多塊錢,這是在漲價之前。一旦出了事故之后,協鑫那邊爆炸了,東方希望在5月份也出過小事故,大全在7月份出過小事故。協鑫是在7月底爆炸了,爆炸了以后協鑫的設備至少是三個月到半年才能修好。但目前又遇到問題,新疆那邊有疫情,工程人員進不去,通威判斷,協鑫半年人員進不去的話,往后延三個月,延三個月就到冬季了,冬季又無法施工,就要等著明年開春再做維修,再延三個月。所以說通威提價的邏輯就在這里:認為二線廠商要把現在價格從60(就是紅線這塊)提到100,通威目前的報價是100,大家看誰能開起來,瓦克、OCI都能開起來了,現在這兩家蠢蠢欲動,他們開起來以后還能掙一段時間錢,所以他們開起來以后價格略微會有一點回落,然后維持在80左右一個價格。這個價格永遠是二線廠商的盈虧平衡點,讓他們也賺錢,但是也沒有太多的能力去擴產。
晶硅路線勝出,硅料大幅度下跌,就是09年10年技術路線開始成熟,11年就開始大幅度降成本了,從60能降到20美金。

目前競爭格局就是通威、保利協鑫這幾家都差不多,新特、大全都差不太多,東方希望也很接近,基本上他們都是6萬噸到8萬噸左右的狀態,然后這幾家現在又有產線在檢修,目前的供應比較緊張,新疆政府又不讓人進去,然后讓新疆的老產能都檢修,主要的原因還是硅料目前價格比較好,就這幾家有訂單,然后這幾家生產神經繃得很緊,然后老產能開的時間太長了,沒有檢修,就會有很多的安全的問題。
硅料是一個大化工的類型,大化工的特點就是它里面有易燃易爆的氣體,隨時都有可能爆炸,做不好的里面有氫氣,有四氯化硅都是可以爆炸的東西,管理再好都有可能爆炸,通威也炸過,然后技術最好的德國瓦克在美國的工廠也炸過,僥幸是小事故,蒸餾塔爆了換個塔還可能影響不大,但如果搞不好整個廠區都炸平了。因此我覺得硅料如果做一波最合適,拿時間太長、倉位太重,心里頭總覺的有隱憂。
目前通威永祥認為自己的成本比別人低,技術領先、成本領先,一定要擴產,他后面有擴產的計劃,一期接著一期,有4個廠區好像都要擴產。他擴產的時間比較長,過去的兩年,因為單晶硅片的技術進步太快,減少了硅料的用量,所以一直沒有太大的硅料的增量,硅料企業日子過得比較苦,他們就是成本拼殺,國內的能源價格和人工都比較便宜,就把國外的企業都干死了。
現在又到了一個好時光,硅行業需求比較大,硅料的技術路線也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了,目前硅料又開始大幅度的需求提升,但是它擴產需要兩年。目前喊著擴產的一個是通威永祥,一個是亞洲硅業,亞洲硅業的成本比較高,技術相對落后,他能不能開出來,資金能不能到位這是一個問題。目前我比較看好通威,因為通威4期就要開出來,它N型料的占比都可以達到很高,以后N型電池在21年底22年初逐漸達產起量,通威的日子就比較好過了。

硅料的集中度一直在提升的一個過程,但是現在因為價格跳漲,新疆的這些產能事故,短期內修不好,供給有限,價格一起來,二線廠商又開起來了,市場集中度可能階段性有下滑,但是長期來看應該還是一個長期提升的趨勢。

21年底的格局如上圖所示,通威的量應該放不出來,這只是按產能,21年底通威有個4萬噸開始投產,爬坡需要半年。2022年的上半年一季度還有一個4萬噸開出來,如果按22年的產能通威的量會更大。

剛才是多晶硅產能的一個格局,這是多晶硅的技術。技術的格局是有往電子級硅料、N型硅料發展。我們過去說的多晶菜花料,菜花料就是基本上99.9999%,可能7個9、8個9是光伏級別的,然后再提純一點就是單晶用料(再往后兩個9),10個9以上就可以做N型用料了,純度再高一點12和9,就是電子級的硅料,就可以用去拉晶元了,就是半導體、硅片、大硅片。成分都是一樣的,物理上沒有任何區別,就是純度提高,純度提高名字就不太一樣。
以后N型料是一個趨勢,能做N型料的企業是技術領先的,所以通威這次新產能認為自己可以做N型料,然后通威就堅決的擴產,然后跟第二名拉開差距。
過去協鑫就沒有像通威這么專注,在硅料一開始領先的時候沒有大量的擴張競爭力最強的硅料,協鑫上下游什么都想做,又做多晶電池片,又自持了電站,自持電站實際上他沒有想明白民營企業是不適合自持電站的,他什么錢都想賺,然后什么的也都沒賺著,目前在硅料上又落后了,硅料也沒有錢擴產。所以協鑫基本上不要看,這家公司可以排除。

然后硅料的價格,這是剛開始漲價時候,7月份的一個預測,但目前來說已經到了10塊錢的水平了??垂杵母窬?,這幾年也開始逐漸形成雙寡頭壟斷的格局了。

最下面是隆基,隆基從6GW,然后15GW、28GW、36GW,這個時候基本上45GW?,19年底好像是40GW,我印象36GW是19年三季度末,當時公司對外宣稱今年65GW,但近期了解到隆基今年應該是能干到80多GW,80GW跟去年相比基本上翻倍了,隆基這兩年基本上15個月左右硅片的產能就翻倍,所以產品年華15到20個百分點的價格下降不足以影響隆基凈利潤的飛速增長,就是因為它的產能擴的太快,這是隆基的邏輯。
中環的擴產能不能達產現在不知道,中環一開始計劃是今年年底45GW,明年年底55GW,它叫第5期,有渠道了解到的是60GW,中環的信息比較少。中環目前是有改善,過去是國企,毛利比較低,一直有種平滑利潤的嫌疑,因為國企的考核機制就決定了國企領導的經營風格,盈利多了也不會分給管理層,所以就給指標就完成,今年完成多了,明年就不好辦,那我就平滑一下利潤吧。藏的這部分利潤以后可能會釋放出來,因為現在老板變了,混改了之后TCL成為大股東。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只要中環不分拆上市,又有半導體,又有光伏,半導體也需要大幅度的擴張。所以過去有小道消息,內部隱藏的利潤都補貼到半導體上去了。以后這兩部分如果都在一個公司體系內還是有問題,最好的辦法我個人認為是把半導體分拆上市,上科創板,然后又能方便融資,對中環來說是比較好的一個解決的辦法。
硅片競爭格局的大概趨勢就是這樣。去年年底是100GW,今年有的說160,有的說200,大概就是這個情況。目前可能擴不出來,如果行情好了才能擴產,目前隆基的毛利控制在25左右,其他的二線廠商可能會差10-15個點左右,三線就基本上不掙錢了。

這也是歷年每幾個季度擴產的節奏。隆基吸取2018年“531”當年沒有堅定的擴產的教訓,在這次硅片大規模擴產,硅片價格下行的周期,隆基堅定的擴產,逆勢擴張。像三星在存儲芯片里面的這種戰略,逆勢擴張。這里面整個行業做得最好的應該是膠膜的福斯特,福斯特的老板就始終保持20左右的毛利,始終用過剩的產能去打壓新進入者。
然后再就是垂直一體化,第三名就是晶科。晶澳這兩年步子有點慢,晶澳好像是遇到一個接班的問題,我也是聽說,要給下一代接班,接班的過程當中,下一代不敢步子邁得太大,怕犯錯誤,還是比較謹慎。
后面如果理順了垂直一體化的路,目前看應該是比較好的,到底是垂直一體化還是專業化,業內有討論。隆基的理解是結合自身的優勢來定,如果自己的管理邊界比較大,可以垂直一體化,如果做不到,那專業化也是不錯的。

硅片的趨勢剛才說了是有逐漸變大的趨勢,硅片越大產能肯定是有提升,然后每個GW的投資也會下降。
但是大到多少目前是有個極限的,現階段的極限在哪里呢?在電池片環節。組件、系統還有負責建設的EPC都希望越大越好,因為大能攤薄除了硅成本之外的成本,硅成本目前占到組件一半的成本,然后組件占到系統一半的成本。組件漲價之前基本上1塊5一瓦,然后系統裝起來可能是三塊多一瓦,大概是這樣。相當于硅成本占到系統成本的1/4,所以這一塊效率提升能大幅度的降低整個系統的非硅成本。但是大電池片也是有障礙的,電池蓋做的過程當中會有裂痕,會碎片。
目前是主流是P型的PERC,P型硅片跟N型相比更脆、更容易碎。如果以后都切換成N型,還可以更薄,但面積越大也越難做薄,所以現階段的最佳尺寸是166,老產能能改造到166,良率應該是沒有問題。新產能目前隆基認為182沒有問題,中環認為是210,但是210和182這兩種尺寸,個人認為在未來可能都會存在一個階段。目前可能都不是最優,下一段的最優有可能是182,過幾年如果是N型鋪開了、起量了,有可能是210,只能走著看。
我的觀點跟胖扎特的觀點很像,尺寸問題不是影響硅片廠商的主要問題,他們這個技術都可以做到。中環能產166,隆基也能產210,就看訂單了。

然后技術上有那么幾種趨勢,最早是摻硼的PERC,然后是摻鎵的硅片,摻硼的硅片摻鎵以后初始的光衰衰減比較少,然后在整個系統25年的發電量會提升。異質結的話那就提升得更多一些,異質結因為在弱光的情況下也能發電,就是早晨起來還有晚上快落山的時候,PERC發不了電的時候異質結也能發電,所以它整體的發電量會有提升,它的雙面的發電效果也很好,這塊是有增加的。

尺寸方面有預測,182、210可能在一段時間內都會存在,具體哪個勝出咱們還需要走著看。其實一個取決于訂單,就是越大越好,這個東西大就能把系統設計當中的冗余給發揮出來,比如說支架可以承擔更大的重量,玻璃可以再擴大一點點,不用再裁邊了等等,看市場訂單需求。然后電池片這個環節能允許良率能到什么程度,然后決定了尺寸,其實尺寸不是硅片廠商決定得了。

電池片行業方面,這個圖剛才@胖扎特也用了。電池片第一梯隊,通威和愛旭,兩家專業化廠商,然后隆基是二線,潤陽包括蘇寧、山西潞安、平煤,其實原來跟隆基合作的平煤的量隆基全收了。據說隆基目前新建設的銀川產能已經不比通威和愛旭差,甚至還更好。這只是隆基一方面說,這還得需要跑數據。因為有些數據他們內部結算,隆基如果不對外公布,我們就不知道。

晶硅電池技術路線圖,這個能理解,PERC電池是有天花板的,但是目前PERC電池不停的超預期,PERC電池的天花板在提升。今年年底主流廠商有了PERC+的技術,能把PERC做到23左右,PERC+加上激光摻雜,用帝爾激光的這種設備,但帝爾激光在異質結里面就用的比較少了,所以人們對帝爾激光的成長性是存疑的,目前的估值還是有天花板。
未來TOPCON能提升一塊,但是TOPCON加了幾個技術環節就很復雜,生產過程當中環節越多,良率越低,不好控制。?TOPCON是一種N型的路徑,然后另一種路徑是異質結。
異質結的天花板就比較高了,可能到27、28的這種天花板。所以未來比如說PERC遇到天花板,新的技術改良成本高、效益低的時候,就有可能會上新的產線,會做異質結。但是什么時候起量,可能2-3年之后再觀察。
我們觀察市場上有1GW左右的量出來,當年我認為滲透率到15左右是一個臨界點,10-15的時候再觀察,那個時候PERC起量的時候,主流的大廠商是怎么做的。
異質結比較方便的疊加上一個鈣鈦礦的電池,未來鈣鈦礦的疊層電池,異質結可以疊加上一層薄膜,薄膜可以吸收不同的光譜,晶硅吸收一部分光譜,薄膜吸收另外一部分光譜,然后發電,發電效率就會提升很多。但是薄膜是有機材料,目前比較容易分解,早幾年可能是幾天就分解了,現在可能做到1-3年,但是全生命周期25-30年還做不到,有賴于材料技術的進步。協鑫又打出了他們有鈣鈦礦,協鑫一直喊得很兇,這個行業里頭歷史上喜歡吹牛的廠商就那么幾家。
異質結的效率在這幾年都是在比較高的區域里面,然后這一塊的區域是單質結的,薄膜的效率在最下面,薄膜的效率是比較低的。這里邊是實驗室的數據,實驗室跑出來以后到量產還得需要幾年時間,然后目前的這些主流技術,實際上專利都已經過期了,就說明它研發出來有多久了,申請專利有多早了,這些專利技術現在擴散的也都比較快,也都沒有什么專利問題。
但是異質結設備,捷佳偉創還是有專利問題的,他們把國外的團隊直接拉過來,相當于盜用的專利,在這咱們也就私下里說說,捷佳偉創如果要做的話還是有風險點的。萬一被訴訟了,就是個大雷。

組件的集中度也是在提高,從組件廠商的排名看,隆基逐漸從10名開外追上來了,隆基收購了樂葉,然后把一個小廠做的風生水起,垂直一體化。
今年的出貨量很可能成第一了,明年晶科也要大擴產,隆基今年是20GW,明年再擴8個GW,晶科也宣布要擴產,但是晶科過去在美股上市,今年拿了一部分電站和EPC打包在A股科創板上市,沒有整體上市也是個硬傷。
我覺得未來從融資這個角度來看,晶科比隆基要落后很多。過去做的好的公司基本都是在A股上市,像隆基、通威早早在A股融資,包括信義和福萊特在港股上市,融資也都很好,越早上的越好,然后信義港股上的早,用融資的優勢,反超了福萊特曾經的老大位置。
組件的技術變化比較多,在這不說了,技術很復雜,但是龍頭目前的市占率還是比較低的,以后可能有提升的空間,隆基和晶科兩家基本上能占到50的份額,隆基的目標是20%的市占率,可能階段性這兩家占到40、50的份額,組件的競爭格局就會有很大的一個變化。
未來如果說是異質結技術占主導了,電池片和組件的市占率可能都會提升,一下子都成一個方向。然后今年裝機的一個預測,大概是110-135GW,這是疫情過后的一個預測。我們目前認為120GW的可能性比較大。最近價格漲的比較厲害,就是因為硅料比較短缺,下游都拿不到材料,整體漲價。漲價比較厲害,有可能會抑制一部分的需求延后,今年的裝機也有可能會下降。
去年是120GW,今年也有可能會下降到110GW,但是明年會很好,今年的四季度可能會更好。未來的預測情況,有一個區間會越來越好,這是國內的一個預測,也會越來越好,但是國內的占比應該會是下降的一個趨勢。

我個人認為這幾個技術環節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他們處在不同的一個位置,我認為目前最成熟的、也很難再發生大的變化一個技術就是硅料。
硅料和玻璃這兩個技術非常成熟,玻璃這么多年,技術沒有什么大的進步,只是把窯爐做大了,變薄了,小的進步是有的;硅料就是成本做低了,從10年開始成本做低,以后未來可能也就是目前的技術,看不到大的技術的變化。
硅片環節也差不多,經過金剛線技術的普及,未來跟半導體的硅片技術已經比較像了,也就尺寸上還有差異,半導體現在12寸是主流,8寸是其次,然后12寸就相當于目前中環發的這個210,階段性做到210還有困難,210的良率肯定不是最高,未來就是尺寸上的變化,但是目前主流的廠商都能做,設備廠商也都有這個能力,因為比半導體的技術簡單。
再往后看無非就是摻雜的東西不一樣,比如說N型是摻雜不同的東西,目前是從摻硼到摻鎵,以后做N型的硅片,隆基和中環過去也一直在出貨,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的問題,只是出貨量比較小,N型一直沒有起量。
然后電池片處在一個成長期。電池片現在技術還有可能有大的變革,就是異質結帶來的不確定性,然后光伏組件技術路線可能更多了,未來的競爭也會很激烈。如果把整個的光伏看做成一個行業,然后這個行業的趨勢是在生命周期哪一個位置呢,我認為是初創期,剛剛斷奶,馬上到一個快速的成長期,基本上是在這樣一個位置上的。
四、我個人思考認為,光伏的投資要把控以下四個要素:
1.?抓住需求階段性收縮的機會;
2.?抓住周期底部的細分行業的機會,以及以后政策影響需求大幅度收縮的機會,全行業都收縮的機會可能會越來越少,最后一次機會很可能就是今年的疫情,從3月份開始到現在很多細分行業龍頭都翻倍;
3.?光伏我認為應該是一個周期性的成長行業,震蕩上行,以后還會有周期的波動,周期的底部還是一個好的機會,然后龍頭、毛利、凈利低點的時候是一個機會;
4.?二線廠商甚至全行業虧損的時候也是一個機會。
出現這幾種現象的時候都是可以投資的,因為整個光伏行業在快速成長,階段性的問題都會被化解。

上面圖是光伏行業在過去因為政策面影響遇到的問題,歐洲最先開始補貼光伏,然后行業的成長非???,歐債危機之后補貼退出了,就在這個時間點一路下行,砸到冰點。這個時候中國又開始補貼了,所以帶來了光伏的又一輪的成長。由于補貼額度很大,財政壓力不小,15年之后中國的補貼也逐漸開始退坡,導致整個光伏行業又開始下行,下行的過程當中,退坡緩慢下降,但是成本還是以一個更快的速度下降。 從13年之后,隆基的單晶成本下降特別快,大家可以看到17年的時候隆基經營情況很好,成本下降更快。
17年之后又遇到一個問題,就是裝機量增長的太快了,財政負擔不了。18年就來了一個一刀切,以后不補貼了,531之后又是一個大幅的下滑,到了一個低點,這個時候是近兩年投資光伏的絕佳的時機。后面又一路上行,受政策影響。以后如果說再有疫情類似的情況出現,大家也不知道買什么,買光伏的龍頭就行了,每一次深蹲都能飛得更高。

隆基的毛利可以看18年531的時候是最低的,龍頭毛利最低的時候就是一個好的投資機會。剛才說隆基的毛利去年30多,其實到四季度的時候到39,今年一季度到42,單環節的毛利,這在制造業里面是非常好的。
然后玻璃的毛利最近這一段時間雖然降下來了,但平均是40%,主要的成本一個是天然氣,一個是火堿,都占30的比重,這兩個成本現在都腰斬了。玻璃雖然價格下降了,但是玻璃廠商的毛利現在在頂點,今年三季度應該是淡季不淡,這是六七月份的預測。
下面是業內做的比較好的一個三方咨詢公司預測的數據。四季度應該會非常好,原來如果不漲價的話,有可能是單季度50GW,50GW相當于全年200GW的一個量,明年有可能會更好。


有一個觀點說,看上圖當中的這條黃線,黃線是市場的需求,需求始終比產能要小,所以說這個行業大家很害怕過剩,其實我是不怕的,我認為龍頭廠商一定要有過剩的產能,過剩一定是常態。因為行業增速太快了,你不知道需求什么時候爆發,沒有一個過剩的產能,那就會有新的競爭者進來,但是有效產能的供給肯定是長期不足的,低成本的產能或者高效的產能肯定長期是不足的。

說一下玻璃的邏輯,龍頭就是信義和福萊特,雙面玻璃能在不同的場景下帶來一個發電的增益,比如草地、水泥、黃沙、鋁箔等等,其中白漆是比較好的,白漆現在施工成本最低,增益還非常好,百分之二三十的增益都沒有問題,隆基自己做一些電站的EPC,安裝完了之后,發現增益30%都沒有問題。這個數據跑出來之后逐漸被人們認可,最近是一個快速滲透的時期。反光膜可能會有一些成本的增加,刷白漆比較穩定,簡單易行,然后就把量給帶上去了。
?
看上面玻璃的供需,這幾年供給就遠遠跟不上需求的增速了,有兩點:一點是行業迅速的增長,年化20%左右的一個增速;再是疊加玻璃的雙面化的趨勢會增加30%-40%的一個需求,玻璃到四季度應該會供不應求,玻璃的價格有可能還會漲。
福萊特本身說我們不愿意漲價,我們不希望太多的競爭者來搶我們的蛋糕,但是如果產能負荷到極限了,要提貨的組件廠商找到愿意加價提貨,福萊特也不會拒絕。其實漲價和降價無關道德,有錢誰不賺錢,賺錢不牽扯道德,價格是供需來決定的,如果供給不夠的話,價格肯定會漲。
最近有人說通威提價,通威不道德,隆基提價,隆基不道德,其實我認為沒有什么道德不道德,通威的硅料和電池片在地板上趴著的時候也沒有人給他叫屈,他提價了,大家都說他不道德。

雙面的滲透率預計會提升的很快,這是18年做的一個預測,19年其實不及預期,19年整個行業10%左右的滲透率。隆基,隆基今年比較領先,雙面玻璃的比例占到了百分之三四十,不久能做到50%,?領先于行業。今年雙面玻璃整體的滲透率有可能達到20-30%,明年60%。?60%可能會接近一個天花板。我認為滲透率的提升,一部分原因取決于集中式電站的占比。雙面玻璃個別的分布式屋頂能用,平頂也可以。但是如果是斜頂,系統直接裝到屋頂的瓦片上,那種情況用雙面沒意義。集中式電站的雙面發電帶來的增益是比較大的,所以也跟集中式的占比有關系,也不可能到百分百的比例。

玻璃的產能看哪家擴產了,能提出擴展的就是福萊特和信義,南玻剛剛也宣布了。上圖是18年信義、福萊特的行業市占率,兩家加起來占市場一半。2020年的預測沒有考慮到疫情,是假設如期達產后產能的一個分布,但是現在會推后一個季度到半年。
信義明年應該有4條線出來,福萊特有4到5條,擴產的力度比信義還大一些。信義是4條1000,福萊特2條1000噸,兩條1200。南玻這個程咬金殺出來以后號稱要上4條1200噸的線,目前它是600噸。隆基很挺南玻,讓對方放心融資上產能,肯定有訂單,而且簽長單。?隆基公告一出,福萊特和信義就表示盡量不漲價。隆基作為一個采購商,是有話語權的,盡量每家都采購,然后平衡自身的供應鏈。

行業的良品率,一線和二線差距是比較大的。信義和福萊特之所以能有這么低的成本,這么高的毛利,和他們這幾年在這個行業里面的積累有關系,其他的廠商量要殺進來不容易。
組件的價格不停的在降,下面這個圖可以看到紅線是組件的價格。
玻璃的價格很堅挺,玻璃的成本比較剛性,但是未來能源的價格可能會適度地降一降。

火堿的價格現在判斷不了,石化一多,火堿作為石化的廢料,價格應該也不會在一個高位上徘徊。所以玻璃降成本的技術路線,一個是燃料,再一個是擴大了窯爐,窯爐目前1200噸可能是極限,因為浮法玻璃最大的窯爐是1200,這么多年沒有任何進步,然后光伏玻璃現在也擴到1200,再大有可能會爆炸或者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在里面,可能燒的也不會太均勻。
玻璃的進步也有限,相對來說成本比較剛性,有技術壁壘,其同業做起來也比較難,像福耀、旗濱(旗濱是浮法的產能最大),想要做光伏玻璃的,也是很難輕易趕上信義、福萊特的。所以我認為這個行業應該是一個寡頭壟斷的行業。
亞瑪頓在蹭特斯拉的概念,特斯拉屋頂上說要用它的玻璃,然后他過去是沒有圓片廠的,成本比較高。于是從福萊特買圓片,然后自己來壓延,來做鍍膜。亞瑪頓現在也要上650噸圓片的產能。彩虹號稱也要擴。如果玻璃價格一直維持在高位,加上近期材料又降,毛利會很高。19年信義都有43%了,福萊特目前的也是40%,信義可能會更高。一些小廠子可能都要再擴展,擴600噸或700噸,他們能擴也愿意擴,那還會再分散一下市占率,但是長期看來還?應該是一個集中的趨勢。
五、行業整體趨勢
我認為整體行業的趨勢是這個樣子:
1.平價上網了以后,成本下降的速度會略快于產品價格的下降速度。能不能實現,大家再觀察。我個人認為行業內的競爭可能就不會那么惡化了,可能會有所緩解。幾個寡頭有可能會聯合起來,價格競爭會下降,因為他們最大的敵人是其他的能源,而不是光伏類的。
2.盈利模式上,這個行業從一個辛苦不賺錢的行業逐漸轉換成一個賺辛苦錢的行業,也不是最好的一個模式,最好的模式是類似于茅臺那種,不需要研發,擴產比較便宜,然后產品還能提價,光伏的產品從來提價期都是很短的,降價是一個大趨勢,光伏的產品越降價我越開心。越降價,能擴大光伏的市場占有率;
3.細分環節的競爭格局會越來越好,階段性的會有反復,但是長期的趨勢應該是寡頭壟斷,強者恒強的一個趨勢。
六、主要的風險
1.一個就是需求的波動,階段性需求波動會給股價帶來大幅度的波動,可能會讓人們認為它不會再成長了,或者說它的邏輯有問題,然后這是一個價值毀滅性的公司,或者會種種聲音就會出來。
然后還有一個貿易的逆全球化的趨勢,如果說不用你的光伏了,我們就用落后的產能、用不清潔的能源,污染就污染,但是我就要孤立你,那中國的產能就很難出口,這種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是我認為即使民粹主義抬頭,也不會太長時間擋得住清潔能源的趨勢,這已經是比較剛性的需求。這些西方的國家應該不會大規模再上火電、天然氣的這種發電形式,核能更不可能。
2.?供給的波動就是一個產能周期,產能周期如果做不好的話,熬到里面可能一兩年也比較痛苦。
3.?新技術的應用有可能會帶來整個行業的一個變化:剛才說的異質結,還有鈣鈦礦,都是三五年之后的事,如果對這個行業感興趣,伴隨行業長期成長,那就可以長期跟蹤這些新的技術對行業的影響,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