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EF重磅推出 | 中國2060碳中和目標初步解讀:漫長路、塑全球
發布日期:
2020-09-30
瀏覽次數:

中國的碳中和目標給世界帶來了驚喜。雖然達標的具體路徑未知,但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費主體,中國的承諾將對全球能源經濟帶來深遠影響。中國的排放規模、行業結構、資源結構都意味著要達到碳中和并非易事。彭博新能源財經對可能的達標路徑及對全球的影響做了初步分析。


背景



在9月22日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在巴黎協定之后第一個長期氣候目標,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這個目標仍然需要更多重要細節。比如有哪些碳中和的手段、是否同時包括境內和境外的中國相關排放、如何對待農業排放,以及是否有任何行業會被排除在碳中和目標之外。


潛在規模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排放主體,2018年占全球排放的28.6%。其中最大的排放部門來自電力及熱力生產、工業和交通。工業排放已經在2012年達峰。電力及熱力生產和交通部門的排放仍在增加,但隨著低碳技術的成熟和推廣,也將在未來十年達峰。要想在達峰之后進一步實現碳中和,中國需要加速推廣成熟的低碳技術,并發展和推廣新的技術,比如綠色氫氣、碳捕捉與封存利用(CCUS)等。


BNEF重磅推出 | 中國2060碳中和目標初步解讀:漫長路、塑全球


BNEF重磅推出 | 中國2060碳中和目標初步解讀:漫長路、塑全球



電力



電力行業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難度或許是各行業中較低的,但實現100%零碳發電仍然非常具有挑戰性。彭博新能源財經的《2019年新能源市場長期展望》報告提出,中國煤電發電量將在2027年達峰。2050年,化石燃料電廠發電量(主要為燃煤和燃氣電廠)仍占中國總發電量的25%。為解決這部分剩余化石燃料電廠的減排問題,中國需要采用多種手段,部署更多的可再生發電和核電,并結合CCUS、氫能和燃料電池等新興技術。


其他行業的電氣化要通過更多的零碳電源加以滿足。這些電氣化需求可以作為電力系統靈活性的重要來源,以平衡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性。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電力系統需要能提供長時間跨度儲能的技術,而這些技術目前仍處于早期階段,中國需要擴大這些技術的部署規模。


BNEF重磅推出 | 中國2060碳中和目標初步解讀:漫長路、塑全球


熱力



與發電行業相比,供熱行業實現碳中和目標難度較大。中國已經在居民和商業部門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工業熱能的低碳轉型則更具挑戰性。中國已經著手探索各種方案,甚至考慮通過核能供熱。


工業


從2012年到2018年,工業碳排放量下降了14%。主要是由于能效提升,其次是受煤改氣的影響,再生材料消費規模增加亦有作用。為實現碳中和,中國需要推進工業清潔能源轉型。例如,通過清潔電力生產和回收鋁、煉鋼轉用氫氣、塑料生產使用生物基原料。中國還需探索在其他難減排行業部署CCUS技術,尤其是水泥行業,因為該行業通過供熱脫碳的減排比例最高僅為50%。而上述技術部署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

BNEF重磅推出 | 中國2060碳中和目標初步解讀:漫長路、塑全球



交通運輸



中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彭博新能源財經預計中國汽車電動化水平將快速提升,來自公路交通的碳排放量有望在2031年達峰。即便如此,2040年中國公路交通碳排放量仍將比2019年的水平高出7%。為了實現交通運輸業的碳中和,中國不僅需要加快新能源乘用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尤其是重型卡車)的部署,還需轉變人員和貨物運輸模式,提高效率。


航空和海運方面,除了短途航線之外,實現碳中和的技術選擇仍非常有限。中國若能在生物燃料、氫氣、航空和海運電氣化等技術路線上取得任何進展,全球其他國家都將受益。


BNEF重磅推出 | 中國2060碳中和目標初步解讀:漫長路、塑全球


天然氣的作用



在居民供暖和重型卡車等領域,中國不斷推進“煤改氣”、“油改氣”,以減少碳排放,也改善了當地的空氣質量。政府力爭在2030年將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從2019年的約8%提至15%。而彭博新能源財經預計, 2030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將比2019年增加67%,2040年中國的天然氣消費量將可能是2019年的兩倍。“煤改氣”、“油改氣”將有助于減少碳排放,但無法讓中國實現碳中和。歐洲國家的經驗表明,生物甲烷和氫氣是實現長期氣候目標關鍵的下一步。通過CCUS技術,天然氣排放強度可大幅降低。上述三種手段的綜合運用有助于帶動天然氣產業發展,實現低碳經濟增長。


BNEF重磅推出 | 中國2060碳中和目標初步解讀:漫長路、塑全球


其他碳排放源



其他碳排放源方面,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用途活動碳排放量的核算是最值得關注的。中國解決農業排放問題的途徑尚不清楚,但中國很可能通過林業和其他行業土地利用(FOLU)的負排放來抵消農業排放量。


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



中國向碳中和過渡的全球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計劃細節及執行情況。如前文所述,如果中國擴大CCUS等新技術的部署規模,長期而言必然對全球有益。短期而言,中國承諾實現碳中和或許會對下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大會將于2021年11月在格拉斯哥舉行,英國主辦)前開展的國際談判產生更大的影響。


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
——最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在國際談判中一直認為,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參與國際談判、制定相應目標的前提是發達國家的行動和援助。因此,當中國或其他被《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定義的發展中國家宣布重大目標時,有必要考慮這一前提。


未來看點



中國目前最長遠的能源規劃只到2030年。中國氣候政策的雄心可能在COP26提交文件中得以體現。承諾碳中和期限只是中國實現碳中和漫漫長路的第一步。從政策制定的角度而言,未來一兩年內,中國需要解決幾個關鍵問題。首先,中國必須明確凈零排放目標的范圍,以及對?'碳中和'的定義。其次,在邁向2060年目標的道路上,政府需制定明確的中期目標。這才是全球排放規模最大的中國在未來40年穩步向碳中和目標邁進的根基。


相關推薦